精彩小说尽在看书文学网!

小说首页 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首页 > 小说 > 极简佛 > 第20章 佛教“五行”:五蕴

第20章 佛教“五行”:五蕴

李馥旻2020-08-21 17:46:1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开头就写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说,能够随时随地觉悟自身佛性的智慧者,运用他的智慧照亮世间万物,并看到宇宙万事万物都由“五蕴”构成。“五蕴”千变万化没有定相,众生一切痛苦灾难,都由“五蕴”而生,由“五蕴”而灭。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如此说来,明白“五蕴”是什么,就能找到解救众生的方法。

何为“五蕴”?“蕴”原本是印度佛教用语,翻译成汉语就是“阴”或者“聚”,表示集聚,也代表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五蕴”是“蕴”的五种形态,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色蕴是“物质的积聚”,包括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是色蕴的范畴。受蕴是接纳之意,就是身心接收到眼耳鼻舌身和色声香味触传递而来的信息,从而产生“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想蕴是心之所想,也就是接触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心理认识。行蕴是行为的积聚,受心的驱动,所作出的“善、恶、无记(无善无恶)”三种意识行为。识蕴是能够知道自己接触以外的空间,“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大乘佛教经典《楞严经》把“五蕴”翻译成“五阴”,经书中的卷九、十深入分析五阴,并举例说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修行顺序以及每种修行所具有的魔相,合而为“五十阴魔相”。《楞严经》卷十中强调:“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也就是说,五阴的本质是妄想。“坚固”是色蕴的妄想,“虚明”是受蕴的妄想,“融通”是想蕴的妄想,“幽隐”是行蕴的妄想,“颠倒”是识蕴的妄想。人们所生活的世界,包括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都离不开坚固的妄想、虚明的妄想、融通的妄想、幽隐的妄想、颠倒的妄想。

所以,佛陀才会对弟子阿难说:“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妄,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佛陀这段话的意思是,五蕴都有各自的“边际”。在色和空之间把握色蕴的边际,在触和离把握受蕴的边际,在记和妄把握想蕴的边际,在灭和生把握行蕴的边际,在湛入和合湛把握识蕴的边际。只要能在色和空、触和离、记和妄、灭和生、湛入和合湛之间找到平衡,就能真正了解五蕴的真谛。

“五蕴”的提出,不外乎证明“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只是五蕴暂时合和的结果,随着五蕴的离散,个体也将随着消亡。佛是要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我”,自私地只考虑自己,不要以一成不变去看待事物,更不要有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想法。我执和狂妄才是人生痛苦的来源。

小说《极简佛》 第20章 佛教“五行”:五蕴 试读结束。

章节 设置 手机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忘却红尘的释迦王子 第2章 苦行成佛的释迦牟尼 第3章 星火燎原的印度佛教 第4章 东亚主流的北传佛教 第5章 与国兴衰的南传佛教 第6章 入乡随俗的汉传佛教 第7章 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 第8章 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 第9章 神秘古老的小乘佛教 第10章 开枝散叶的汉地八宗 第11章 藏传佛教的五大宗派 第12章 不立文字的中国禅宗 第13章 汉传佛教精髓:大藏经 第14章 大乘经典:《金刚经》 第15章 佛教入门:《四十二章经》 第16章 佛法根本:缘起论 第17章 佛法的审判者:三法印 第18章 四谛之苦谛、集谛 第19章 四谛之灭谛、道谛 第20章 佛教“五行”:五蕴

设置X

保存取消

手机阅读X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