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看书文学网!

小说首页 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首页 > 小说 > 极简佛 > 第10章 开枝散叶的汉地八宗

第10章 开枝散叶的汉地八宗

李馥旻2020-08-21 17:46:13

汉传佛教起初以翻译佛经为主,隋唐时期进入空前繁盛期,分化出八大宗派,分别是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汉地的传承。玄奘西域取经17载,回国后常在大慈恩寺讲授佛法,翻译经书,发展出唯识宗。唯识宗其实是古印度的瑜伽行派在中国的传播。瑜伽,梵文yogo,“合一、结合”的意思,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相似。修练瑜伽,目的是使身、心、灵三者得到升华,从而“跳出俗世框框,达到万化归一,觉醒开悟”。佛教里的瑜伽指的是一种精神,与我们日常接触的瑜伽有所不同。玄奘传承发展瑜伽行派的“三性说”、“五重观法”、“因明学说”等理论。“唯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论宗,又称性宗、空宗,因后秦时期西域僧人鸠摩罗什翻译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而得名“三论”。因此,三论宗尊龙树菩萨为始祖。据称,龙树菩萨是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著名大乘佛教论师,他创立中观学说,在佛教地位崇高,被誉为“第二代释迦”,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的祖师”。

三论宗的主要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就是“认为世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性空,就是“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事物和事物之间一定是相互联系的。三论宗在初唐盛极一时,后来逐渐没落。

同样的,天台宗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作为“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天台宗,六朝时期由智顗(yǐ)创立,因智顗经常在浙江天台山活动而得名。天台宗因为以《妙法莲华经》为教义,所以又称法华宗。9世纪,天台宗由日本僧人最澄传入日本,成为当时日本佛教举足轻重的教派。

因《华严经》而得名的华严宗,其创始人是法藏。华严宗主张“法界缘起说”,他们认为,宇宙万物只在一个“缘”字,物与物之间相互牵连,互为缘起。由此,华严宗又提出“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

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又称佛心宗,传播最为深远。据说,梁武帝时期,印度僧人达摩远道而来,开禅宗之始,而后“一花开五叶”,在经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之后,禅宗大兴。后来,禅宗又分化出“五家七宗”,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的一派。

汉传佛教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派,除了禅宗,还有净土宗。相传,晋代的广州刺史陶侃在赴任途中从水里捞出一尊文殊菩萨的金身像。于是,陶侃命人将金身像供养在西山的寒溪寺。后来,陶侃迁任江州刺史,想把金身像带到浔阳供奉。不料,无论他耗费多少人力物力,金身稳如泰山,像是在寒溪寺扎根了。陶侃只能作罢。后来,当时有名的佛坛泰斗慧远大师得到文殊菩萨托梦,示意他前往西山这片“清净乐土”传法。所以,慧远就在西山修建灵泉寺,供养文殊菩萨,开创了净土宗。

净土宗主张“念佛为先”。内心感念佛祖,弥陀自然与之同在,带之前往极乐世界。因为修行方法简单,净土宗得以在汉地广泛流传,不仅如此,汉传佛教的其他宗派往往也修行净土法门。可见,净土宗的传播之广。

律宗,也叫南山宗,因创始人道宣前往终南山修行而得名。律宗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以“戒”为本。相传释迦牟尼佛为了约束一众僧人的行为举止,制定了各种清规戒律。这就是律宗的源头。律宗以“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主要理论,倡导出家人要自我约束,克己复礼。律宗在唐朝盛行一时,后来逐渐势微,直到近代弘一法师的提倡,才逐渐兴旺起来。

密宗,又叫真言宗,以师徒间的秘密传授为主要特色。当时,密宗主要在中国的***地区盛行,在汉传佛教中,认识密宗的佛***可谓是凤毛麟角。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挡密宗成为汉传佛教的八宗之一。近代弘一法师认为,“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

汉地八宗,无论哪个宗派最为兴盛,都只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汉传佛教已经逐渐长成参天古木,它所开出来的枝节,也不断粗壮,长出浓密繁盛的枝叶。

小说《极简佛》 第10章 开枝散叶的汉地八宗 试读结束。

章节 设置 手机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忘却红尘的释迦王子 第2章 苦行成佛的释迦牟尼 第3章 星火燎原的印度佛教 第4章 东亚主流的北传佛教 第5章 与国兴衰的南传佛教 第6章 入乡随俗的汉传佛教 第7章 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 第8章 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 第9章 神秘古老的小乘佛教 第10章 开枝散叶的汉地八宗 第11章 藏传佛教的五大宗派 第12章 不立文字的中国禅宗 第13章 汉传佛教精髓:大藏经 第14章 大乘经典:《金刚经》 第15章 佛教入门:《四十二章经》 第16章 佛法根本:缘起论 第17章 佛法的审判者:三法印 第18章 四谛之苦谛、集谛 第19章 四谛之灭谛、道谛 第20章 佛教“五行”:五蕴

设置X

保存取消

手机阅读X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