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鸠山,渤海以西一千里处,世人长称其为西山。此山西南方山坳间林木丰盈,花草娇艳,溪水潺潺,飞禽走兽琳琳比比,生气勃勃,虽四时分明千秋各异,却因一股暖风总是徐徐浮过,此处冬短而夏长,确是活物们生养休憩的灵地。而东北面却是一片萧瑟,高大乔木鲜见,低矮灌木像是头顶上的斑秃,堆堆丛丛,因常年雨水的冲刷将封土洗净,遍露山石,飞禽偶见一二,走兽遍寻无踪。
有人说,是因为西南面山势险峻,凶兽众多,无人敢入。而东北面山势和缓,入山坎樵猎兽之人太多,采伐无度而至。也有人说,此山西南受上天庇佑,灵气充盈,故生灵众多。而东北之地上古时不知何人何故惹恼了上苍,遣一族神鸟毁其草木,掠其土石,似要将此山掏空移平,但又顾及一山分两面,不能以一面之罪而连累了手足,故在神鸟一族辛苦了三千年后,令其修养不再劳作。
传言终归是传言,究竟如何也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牙祭,但这牙祭也不能总是那一种,再好的菜吃多了也腻,久而久之,这西山风景为何如此这般也不是那么重要的,看看罢了。
而就在这年的九月初八,西山东北面的山腰间一丛灌木之中孵出了一只雀儿,茸茸弱弱,却无一只大鸟傍身。好在时值秋季,灌木的叶间茎上还挂了些小小的果子,虽然这灌木的小果真不是什么美味,酸涩微苦,但为了保命果腹,这小小的雀儿也只能将这株灌木的儿孙衔来入腹。
鸟类产卵孵化本应在春季,经夏秋两季生养,到秋末冬初之时已是羽翼丰满,可展翅乘风。若是不耐寒的便迁徙至温暖之地,若是耐寒便将自己吃得***羽丰以捱寒冬。但此雀儿却不知是何鸟何时将蛋忘在了此处,虽未经大鸟体温孵化竟也破壳儿而出,但这时节却是真真的不好,天气渐渐转凉,也就两月余冬雪就会封山,这么小的雀儿根本就不要想看到明年春天的艳阳。
这雀儿却也当得起是天地的造化。天天的餐风饮露,衔果咽草,竟也一天天长得愈发健壮,只是有一点确然与他众不同,此雀儿从不出恭,当然她自己是不知道这点不同的,因着没有比较,她天然的认为芸芸众生但凡能喘气,能吃饭,能喝水的都应似那貔貅般只进不出,方能健壮成长。
也因着这雀儿的不同,十一月初今冬第一场雪将下未下之时,她张着赤红的爪子一步步迈出了生养她的灌木丛。看她的羽翼体态已长成了成鸟的模样,红足白喙,全身白羽泛着淡蓝色的光华,顶端的一冠彩羽,显示出她与别鸟的不同,还真是只漂亮的……雀儿。
也许是耐不住这里的寒冷,若想活命就要想些法子的,鸟儿过冬无非就是迁往温暖南方,或者找个背风之地用树枝蒿草建个暖和的窝,将自己团在里面不露嘴爪的保温着。但这只雀儿无鸟教她这些,更甚者,此时的她并不知道什么是冷热,什么是饥渴,孤零零的长大,只是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让自己更舒服一些罢了。
她有些茫然的望着更加荒凉的山坡,在北风的肆虐下那些光秃秃的山石就连颜色似乎都比夏季更加的冰冷。真的是冷啊,可该怎么办呢?转个身,抬头望向山顶,这山那么的高,是不是能够挡住这风呢?要是没有这风了,是不是就暖和了?
她看了看那丛灌木,蹦达达的绕了一圈,衔了些石子将其围在其中,蹦远几步又看了看,又多弄来些石子又围了一圈。她的尖喙碰了碰灌木的枯枝条,转身,回头,连飞带蹦的朝山脊奔去。
她奋力的攀上山顶,两只爪子被这一路尖锐的山石磨出了血泡,跌跌撞撞中满身漂亮的羽毛邋遢得似是逃荒的难民,其实她也确是难民,难耐严寒腹饥不得以翻山越岭。但好在,好在她终于翻过了山脊,在第一片雪花落地之前,看到了另一番景色。
她只想着这高山可以为她挡风避寒,却不想这一岭之隔竟是天地之别。站在这山顶高处,她只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令她畅快无比,这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的暖风,她甚至尽力张大自己的耳廓仿佛听到了远处潺潺的溪水声,这一切让她想舒展自己的身体,尽情的拥抱。
她展开双翅,双腿奋力一蹬,向谷底冲去,却正遇着一股逆向而来的暖风,借着风势,她第一次飞了起来。她终于弄明白了自己的身体,这一对上肢虽不能握不可拿,平时用来颇费些力气,但可带她翱翔天宇,这在天上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闭上眼感受那拂面的暖风,心情瞬间开朗。
而且这飞起来要比走路快上许多,轻巧许多,但作为初飞者总是有很多尴尬的状况出现,遇上气流被转得七晕八素,穿过枝丫的缝隙被掠去了几根翅羽,降落时头先着了地。
但是终于,终于在鼻青脸肿后,这只顽强的雀儿在既没有吃过猪肉也没有见过猪跑的情况下,自学成才了,趴在地上嘎嘎的欢叫了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