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看书文学网!

小说首页 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首页 > 小说 > 父辈的旗帜 > 感 受 父 亲

感 受 父 亲

佚名2020-08-21 17:44:38

感受父亲

◎陈知建

1961年3月16日,刚过完58岁生日的父亲,突然离开了我们。那天上午,我正在北京四中读初中。父亲的秘书陈勤突然把我从课堂上叫了出来,告诉我父亲病危,要我们兄妹立即随他飞往上海。我先是一惊,随后在飞机上我想到,我那神奇的父亲,一生打败了无数凶恶的敌人,经历了无数艰险,已经两次挺住了心肌梗死的打击,这次也绝不会被小小的心脏病打倒的。但是,一下飞机,我们每人收到一块黑纱……当我们扑到父亲身上时,他的胸口还是热的!

后来我得知,当时中央军委要求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写一篇《作战经验总结》。为此,他特别兴奋,接连数日,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但那颗已经十分脆弱的心脏已支撑不住,仅仅口授了一个提纲和序言就诱发了大面积心肌梗死,最终抢救无效,抱憾而去。

父亲的英年早逝,给我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我还不满16岁就再也得不到父亲的口授亲传了。今后,我要想了解父亲,只能从资料和别人的回忆中去寻找。我多么羡慕我的一些朋友们,他们都从长寿的父亲那里继承到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在父亲指挥过的主力师——步兵第四十师走上领导岗位之时,对此倍感痛切!也就是在那时,弟弟陈知庶寄来了父亲的《作战经验总结》。我以极大的兴趣一口气读完之后,更是撕心裂肺地痛切:“老天不公!为什么只是一个序言?哪怕再多给他一点点时间能让他写完!”

以后,我多次梦见在交趾城见到父亲双手扶杖坐在一个草棚下休息。我向他请教对四十师老山战斗的评价,他笑嘻嘻地说:“打得不错!就是伤亡大了一点。”……醒来时,我已泪湿枕巾。交趾城,是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老山脚下的一个边境小村。据《陈赓日记》记载,1950年7月18日,父亲受胡志明主席的邀请和党中央派遣赴越南参加越北战役,此地为在境内休息的最后一站。1984年老山作战时,四十师炮兵指挥部即设于此处。战后我任四十师副参谋长和副师长时曾多次到过这里,每次均有无限感慨:若越军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2003年是父亲100周年诞辰。我也到了父亲去世时的年纪——58岁。父亲参加革命“三十九年如一日”——此乃父亲去世时国防部讣告中语,我恰恰服役39年后奉命退休。我在协助筹备父亲诞辰百年纪念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了父亲的传记、日记、纪念文集书稿、军事文集初稿、数千张照片以及文献资料电视片。我终于见到了相对完整、系统地记录父亲一生的主要资料。

父亲的老家湘乡是湘军的发源地,民风剽悍,尚武之风盛行,乡间乃至近代中国素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我的曾祖父是湘军中最有战斗力的曾国荃部一员战将。曾祖父生性倔强豪侠,仗义疏财,膂力过人,武艺高强。他十几岁便负气离家出走,投奔湘军。转战十数省,骁勇善战,官拜花翎副将。因不满朝廷黑暗、军队***,三十几岁便解甲归田,置办田亩,终日与渔农为伍。我的继曾祖母,美貌侠义,雍容贤淑,精武艺、善骑射,十几岁便成为替天行道的女侠。她后投奔湘军,在曾祖父帐下当了一名骑士。56岁时,曾祖母蹿房越脊仍如履平地。

他们常在宅前教孙子们习武,讲述军中打仗的故事。家中大堂上悬挂着“陈”字大旗、80斤重的战刀以及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给曾祖父的亲笔题字……这一切对后代的影响刻骨铭心。曾祖父虽然不准他的两个儿子从军、做官,却难抑孙子辈的报国之志,父亲和他的弟弟们大多是读完书即走上行伍之路的。到了我这一辈几乎全部是兵或者当过兵的。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英国朋友到我家吃饭,虽然我们都换上了便衣作陪,他仍然一眼看穿,笑称:“你们家像一个大军营。”

也许因为曾祖父“出身贫寒,甚至衣不能遮羞”,所以“为官致富”后,“热心公益慈善诸事,灾荒之年不惜卖田贷粮施与本乡饥民。族中有窘于生计者贷以金,虽不偿亦不较也”。家中单设一屋,“老而无依者养之于家直至安葬”。祖父秉承其父正直、豪爽、乐善好施之家风,在“乡间微有声望”。祖父谨遵父命,不求功名,但事农桑,身处乡里,心怀天下,对康梁变法、辛亥革命、讨袁义举、北伐战争、湖南农运无不同情支持。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是很容易接受共产主义世界观、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在湖南作农民运动考察时曾与我祖父交谈,即得知祖父支持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父亲陈赓、三叔陈亮、五叔陈拔黄、姑夫谭政)参加革命。1929年在井冈山时,谭政曾任毛泽东秘书,毛泽东对他说:“你那老岳父可是个对社会、对革命有贡献的人。”我们老家距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彭绍辉的家乡都很近,就在三县交界处的几十华里的方圆之内。从我们家里竟然走出共和国的两位大将——陈赓和谭政,这片土地的确是人杰地灵!

湖南的湘乡,在过去的百年中国历史上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至今为国人所称道。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上溯到清朝晚期,曾国藩、左宗棠这些“挽清廷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清王朝“中流砥柱”,以及他们培养出的一代湘军,这其中大多出自湘乡。应该说,这是近代湘乡载誉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先声,以至于曾国藩的思想和治军方略,一直被蒋介石终生奉为圭臬。而另一位湖南人黄兴(字克强)则被父亲尊为自己思想上的启蒙老师。他曾讲当年最佩服的人就是黄兴。中国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和革命家蔡和森、蔡畅同样出自湘乡,他们和毛泽东一起,终生致力于中国革命。现代军事史上,黄公略、陈赓、谭政三位共产党的军事将领都是这片土地的骄子。即便是***籍的军事将领,出生在湘乡、湘潭的也不乏其人,譬如同是父亲黄埔一期校友的***军中将宋希濂,乃至当今台湾政界的重量级人物宋楚瑜、***等。

湘乡深厚的历史人脉、人文背景与尚武之风,对父亲的熏染由来已久。

父亲所受的小学教育,是在当时湖南赫赫有名的新学堂——东山高小完成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写的《自传》里面,对这所新式学堂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对东山高小的新学教育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毛泽东是湘潭县人,本不具备进入该学校的资格,但由于他的外婆家在湘乡,所以费了些周折才得以在此读书。他毕业几年之后,我父亲也踏入了东山高小的大门。据父亲的《自传》记述,东山高小深受洋务运动以来西学思想的影响,崇尚现代科学和先进思想,与传统乡间的私塾教育大不相同,其情状和毛泽东记述的大致相仿。算起来,父亲和他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师兄弟。

多年以后,毛泽东从湘乡走到长沙、北京、上海,成为中共“一大”代表,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立者之一。1921年秋天,在湘军中度过了4年军旅生涯而又厌倦了旧军队黑暗生活的父亲也辗转来到长沙,并有幸成为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者何叔衡、毛泽东等先驱们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在他心中燃起了希望的曙光,他在长沙、上海读夜校,学英语、学马列。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对于政治的***,迅速将父亲塑造成一个年轻的布尔什维克。目睹了太多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西方列强***中华的惨痛社会现实,父亲很快就自觉地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并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那一年,全中国的共产党员加起来也只有200多人。

谈起自己入党的事情,父亲常常这样说“第一年有党,第二年有我”。其实,这句话应该是“第一年就有我”。他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时曾经对张衍同志说过:“我的党龄应该是与党同龄。1921年我就在湖南党的小组工作,提出入党申请,可当时党的负责人说,陈赓出身于地主家庭,是个大少爷,应该多考验一个时期再说,就这样1922年才批准我入党。”

像他这样一个出身于旧式官宦大户人家的子弟,人生的第一次“背叛”,是逃避这个家族的包办婚姻。他13岁那年就离家出走投奔了湘军,扛起了三尺半的“汉阳造”;第二次背叛,是离开旧式军阀队伍,投入了刚刚组建的中国共产党的怀抱。从此以后,无论风吹雨打,无论国内外政治局势如何风云变幻,无论遇到多么巨大的诱惑和多么残酷的折磨,他的人生理念和信仰再也没有发生过丝毫的动摇和改变。

在湘军部队中,彭德怀和黄公略都是和他同一个团的中下层军官。彭德怀疾恶如仇的刚烈个性和果敢仗义的处世方式,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彭大将军的党龄要晚他6年,但在共同的革命道路上,父亲一直视他为兄长,他说这是他在湘军4年军旅生涯中最有价值的记忆之一。

时逢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荐和选择大批优秀进步青年党团员投考黄埔军校。在毛泽东等湖南共产主义者的精心策划下,父亲和一批同乡青年南下广州投身黄埔。1924年夏天,500名齐聚在黄埔革命旗帜下的热血男儿,怀着满腔赤诚的报国之心,开始了一段他们生命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最初他们像亲兄弟一样携手东征北伐,土地革命时期他们却反目为敌,而八年抗战时他们又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但三年解放战争一决胜负又使他们最终彻底决裂。中外的历史学家们惯于用“黄埔一期”这样的一个专有名词,来称呼这一代后来影响了中国革命进程的国共两党的精英人物。

在黄埔军校,他们接受了当时最正规的军事教育。教材主要是采用苏联的军事教程,并吸收了德国、日本的军事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教育。父亲这样一个信仰共产主义的有文化有实战经验的士兵,也成为第一期的佼佼者。黄埔一期最负盛名的优秀学生有三位,时称“黄埔三杰”,他们是蒋先云、贺衷寒和我的父亲陈赓(有“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都快不过陈赓的腿”之说),他们早期都是共产主义的信徒。1927年春天,蒋先云北伐战死在河南临颍;贺衷寒投靠到***右翼蒋介石的阵营;陈赓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矢志不渝,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成为“黄埔三杰”中唯一仅存的“硕果”。

在黄埔,父亲找到了他终生的敌人,同时也找到了终生的革命导师,分别是蒋介石和周恩来:他拒绝了“蒋校长”不可计数的利诱和酷刑的折磨,体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在国共两党的黄埔将领中被传为经典佳话;而父亲和他的精神导师周恩来之间的感情,贯穿了他的整个革命生涯。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父亲一直被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笼罩,诸如陈赓救蒋、陈赓蒙难、上海特科的红队传奇,等等,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一个军事家真实的军旅生涯和漫长的将星之路。然而,在我这样一个退休的军人眼里,父亲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湘军的4年,给予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丰富的实践经验;黄埔军校系统正规的军事教育,则使他具备了一个军事指挥员的理论素养。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经历和素质是令人羡慕的完美。

父亲的指挥员经历起于黄埔军校。1924年11月,他毕业留校,任第二期入伍生连连长(新兵连长)、第三期本科副队长,1925年东征陈炯明时曾任蒋介石侍从参谋、黄埔第四期步科一团七连连长,1926年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部)特务营营长,1927年南昌起义时任第二十军第六团一营营长。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父亲出任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在此之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他先后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红十二师师长;1934年长征时期当过红军大学的校长和红军干部团团长;到达陕北之后,先当了几个月的十三团团长,后即担任红一师师长。应该说,在出任三八六旅旅长之前,父亲历任军队中的各级主官,他的指挥艺术也在战争中逐步走向成熟。

红军时期,国共两军中流传着“红军三杰”的美名,指的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三位卓越的红军将领:林彪、萧克、徐向前。其中,林和徐都出身于黄埔。徐帅和父亲是黄埔一期的同学,林彪是黄埔四期学员。1927年南昌起义时,父亲是营长,林彪是他下属的三排长;徐帅那时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做教官,后来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才奉命进入鄂豫皖根据地,并逐步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总指挥。10年过去了,1937年当他们在陕北接受红军改编的时候,林彪已经是八路军三支主力部队之一的一一五师师长,徐帅是一二九师副师长。

罗列这些历史资料,绝对没有诋毁任何历史人物的意思。历史的发展轨迹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因为历史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才会产生出不可胜数的不确定性。就像陈独秀虽然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把中国革命带向最后的胜利,而历史最终选择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我想做的是,通过分析他们这一代人物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分析土地革命时期(也就是父亲24至34岁时)的革命形势对一个人的人生际遇所产生的影响,来探寻和发现一个像父亲这样的人,从一个革命军人到一位将军的坎坷人生之路。

1927至1937的10年,上述几位人物的军事生涯有着一贯的连续性:徐帅在大别山深处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长达7年的艰苦战斗,不仅使他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和创立者之一,也让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林彪在南昌起义失败后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虽然最初也有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论调,但毛泽东游击战争理论的历练使得年轻的林彪如虎添翼,同时,林彪当年的上级——同样是黄埔一期毕业的王尔琢将军的英年早逝,也给了林彪展露其军事天才的机会。

而在这10年之中,父亲由于两次严重的腿部枪伤,不得不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先后两次离开杀敌战场。他军人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被迫暂时中断。

对于父亲这样一位当年以双腿矫健而闻名的黄埔职业军人来说,严重的腿伤无疑有着相当程度的悲剧色彩,我们无法估量它给父亲的军事生涯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两次腿部枪伤,一次发生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的一次战斗中,为此,他被迫转往上海医治,伤愈后留在了周恩来主持的中央特科工作。3年后由于顾顺章的叛变,组织遭受了严重破坏,他才撤往大别山,到红四方面军工作。从团长到师长,一路胜仗,一路凯歌。尽管已有4年没有打仗了,但他亲自参与指挥的黄安大捷、豆腐店之战、苏家埠大捷、七里坪之战都打得有声有色,其精彩和惨烈程度,多年以后还为他的部下许世友上将、徐海东大将津津乐道。父亲在《自传》中,对鄂豫皖红军时期的那些经典战役念念不忘,毕竟这是他自南昌起义之后再次回到令他心驰神往的战场,红四方面军的众多将士,也有机会见识了这位传奇人物的指挥艺术。

不幸的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又一次枪伤,使父亲再次躺倒在担架上。强撑病体的他,躺在担架上指挥与***嫡系胡宗南、黄杰、俞济时等部在河口血战。最后,即将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准备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让父亲去上海疗伤。经过千难万险回到上海,腿伤基本痊愈以后,父亲在奉命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的途中被捕(20世纪80年代曾依据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拍摄了电影《陈赓蒙难记》)。或许是由于他曾经在东征期间救过蒋介石的命,以及他的名字在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中的知名度和巨大影响力,蒋介石最终还是难下杀手。

等到父亲从***监狱逃脱出来,辗转来到江西中央苏区的时候,中央红军很快就开始了长征。父亲几乎是被降职使用,做了红军干部团的团长。

但是,坚强的父亲就是这样拖着一双伤残的腿,一步一步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就是这样在太行山区坚持了长达8年的抗日作战。正是他领导的三八六旅,在七亘村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长乐村袭击战、百团大战等一系列经典战役中,将不可一世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甚至令他们打出了“专打三八六旅”的旗号。正是他这个“瘸子将军”,和另外两位陈姓将军陈锡联、陈再道联手作战,在上党战役中生擒***十九军军长史泽波,重创了蒋军阎锡山部,让***军队丧师失地,时人讥笑阎锡山“上党一战,损失一半”,也让在重庆和蒋介石谈判的毛泽东松了一口气。也正是这位当年的“黄埔三杰”之一,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临汾战役中,全歼了号称“天下第一旅”的黄正诚整编第一旅,把“蒋校长”赖以起家的“天下第一师”的番号彻底摧毁,让“西北王”胡宗南捶胸顿足,誓言一定要击败陈赓,否则誓不为人。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父亲挥师南下,渡黄河、袭陇海,与陈谢兵团和先期南下的刘邓大军、华东野战军等三路大军,成“品”字形直指中原,威逼长江,令“蒋校长”寝食难安。豫西牵牛,打败昔日黄埔一期的同窗——中将司令李铁军;攻洛阳,生俘黄埔师弟邱行湘;战淮海,蒋军众多嫡系高级将领——昔日的黄埔同学杜聿明、黄维、李弥、文强、熊绶春等皆败于手下;进军两广、横扫大西南,将“小诸葛”白崇禧集团、余汉谋集团的部队大部围歼。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硝烟散去,千百万将士终于享受到和平生活的宁静与秩序,而父亲又受中央委派秘密进入越南,与自己青年时代的好友胡志明并肩作战。他亲自指挥的边界战役,胜利空前,为协助越南人民完成战略性转变打下坚实基础,不辱使命凯旋。朝鲜战争爆发后,父亲以三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的身份率部入朝,在异国作战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与彭德怀司令员朝夕相处、协同指挥,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按在了谈判桌旁。

1952年,毛泽东点将,陈赓奉命创办***军事工程学院。他来不及品味一个被称作常胜将军的胜利者的喜悦,更无暇顾及历经百战千战、伤痕累累早该修补的身体,征尘未洗,就拖着一双病腿赶赴北国的哈尔滨。

父亲有作为一名军人的令人羡慕的经历。1917年,14岁的他从一个普通的湘军士兵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并从此养成了他勇猛、顽强、敢打硬仗、恶仗的作风。他受过系统的中级文化教育、进过正规的军事院校,学完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理论课程。他曾担任过彭杨军事步兵学校的校长,并在红军大学、中央党校担任队长。从士兵、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兵团司令员直至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一步步、一阶阶,他相继完成了各级军事主官的任职。其间,从红军时代到抗日战争时期,从国内解放战争到越南、朝鲜战场,他的作战领域极其广阔;而作战对手更是强劲多样,从旧军阀、地方武装、反动民团到***军正规兵团、精锐之师,从日本侵略军、在越南的法军到朝鲜战争的美军、南朝鲜军、“联合国”军。

父亲非常注意了解对手的基本情况和战斗能力,研究对手的特点而制定出相应的反制措施。例如抗战时期在七亘村的3次相同地点的连续伏击战、长乐村夜袭战、神头岭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全歼“天下第一旅”的临汾战役、淮海战役中围歼黄维兵团的著名的近迫作业,都是在充分了解对手的作战技巧、指挥风格、个人喜好乃至性格弱点等细节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反制措施,从而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经典战例。熟悉对手、研究对手,每打一仗就向前迈进一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些最简单的战争法则,父亲却能做到举一反三、出奇制胜,演化出变幻无穷的战场奇迹。

在父亲的战争指导思想中,步兵不是决定现代战争的唯一法宝,侦察、技侦、炮兵、工兵、通信兵,在他的部队中缺一不可。

在1947年的临汾战役中,他就是利用熟练的无线监听技术,成功地指挥了周希汉、李成芳、陈康3个旅合力围歼黄正诚的“天下第一旅”,并且十分巧妙地窃听到了胡宗南、董钊等敌军高级指挥官和黄正诚之间的无线通话,利用精妙的信息战,干净利落地全歼了***军的虎狼之师。在1949年的世界战争范围之内,临汾之战也堪称―场像样的“高科技战争”。无怪乎此战让胡宗南顿生切肤之痛,让蒋介石极为暴怒和震惊,也让远在陕北的毛泽东信心倍增。中央军委专门向全军发出《关于陈赓纵队作战胜利通报》,以表彰陈赓纵队的优良战绩,鼓舞前线将士英勇杀敌。

父亲的战争指挥艺术有这样几个重要特点:其一是前文提到的国际化思维,他一生的战争对手地域分布广阔而且具有很高的国际化色彩;其二,他的对敌斗争经验丰富,有着相当的军事谋略,4年的上海地下工作经验、与***部队的多次停战谈判,这些丰富的经验和人生智慧成为他战争指挥艺术很坚实的基础之一;其三,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贯穿于他的战争生涯,在朝鲜战争前后表现得最为充分,现代战争和科技强军的理念是他晚年孜孜以求的;其四,父亲一生信仰坚定,在实战中不断贯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自觉地成为“毛派”军事思想的忠实执行者之一,作为一个军事家,父亲的指挥艺术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生动体现。

在众多的文学传记和军史、战史记载中,父亲的形象被作家和史学家们描绘得栩栩如生。有着太多人生传奇的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父亲的经历太复杂,想用一两句话来界定他,确实不容易。我觉得,用“千面人”一词来概括,还是有些道理的。如果要了解他性格中的这一点,那就要把他放到历史的坐标中去审视和辨识。在不同时代的人心目中,以及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群当中,父亲的形象是不同的。一个丰富多彩的他,一个充满活力的他,时时让我心驰神往。

的确,父亲是世纪交替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像他那样能与众多的世纪伟人相识、相交以至相知的不多见:4年湘军生涯中,他结识了彭德怀这样值得尊敬的兄长;在长沙投身革命之时,得到了革命导师毛泽东的言传身教;黄埔军校读书期间,他有幸做过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的忠实卫士,以至他在上海两次治疗腿伤期间,都得到了宋庆龄表弟牛惠霖大夫的特殊关照;后来他被捕入狱,和廖仲恺先生之子廖承志关在同一间牢房,正是宋庆龄四处奔走呼号,向新闻界大力宣扬“陈赓是中山先生和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才使蒋介石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害陈赓;也就是在上海,父亲有缘与文化巨匠鲁迅先生相识,他用火一般的***、诗一般的语言向鲁迅先生讲述了红军在鄂豫皖的反“围剿”战斗,引起鲁迅先生莫大的兴趣,他随手画的一张鄂豫皖斗争形势图,一直被鲁迅先生珍藏;黄埔时期,年轻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深深地吸引了父亲,周恩来人格的魅力让父亲终生崇敬;东征陈炯明时,他是蒋介石的救命恩人,他的忠义和勇敢让蒋介石心动,让老蒋发出“优秀青年被共产党搜罗一空”的浩叹。

在人民***高级指挥员长长的行列中,与众多驰骋疆场的将帅们不同的是,父亲还有着白区地下斗争的经历。上海特科那段白色恐怖笼罩之下的艰难岁月,将他塑造成一个冷静沉着、刚毅果敢的人。镇压形形***的叛徒,秘密潜入敌人心脏获取情报,在各种复杂形势下营救我党被捕同志……这种系生死于一线、大智大勇的独特斗争方式,真正显示出了他的英雄本色。

尽管在上海特科工作期间,父亲和他的战友成功地解救过很多的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惩办过大量可耻的叛徒,但是,他却一直为没有能够营救出恽代英、澎湃这样杰出的青年领袖而抱憾终生。父亲一生经历了多次党内斗争的考验,经历了多次人生道路的选择,但是他的忠诚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却矢志不移。无论是在红军队伍里,还是在***的监狱之中,无论是得意于疆场,还是在党内被非议、受怀疑,无论是延安的整风运动,还是此后的历次政治斗争,他总是能够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这样一件往事,一个真实的历史细节让我们后辈铭记:1949年,当父亲率领十几万大军进军两广之时,其属下第十五军有一个战士要离开部队,去香港继承一笔遗产。这在部队引起轩然***,连里干部、战士义愤填膺,众口一词要枪毙这名战士,说他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代表。此时,父亲正好骑马经过这里,了解了情况之后,他命令立即将这个战士释放,让他回家继承遗产。面对满头雾水的第十五军的年轻战士们,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让他去吧,将来在海外又多了一个帮我们说话的人。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中国,而父亲在60多年前就有了那样的远见卓识,他以自己的政治判断力,预见到未来的中国必将融入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记得小时候,1955年人民***授衔之日,我们几个孩子好奇地问父亲封了个什么将。这位戎马一生的大将军居然调侃着说,自己不是什么上将、中将,而是个“辣椒酱”。这种幽默背后显示出的是他对荣誉和名利的淡泊。他深知,和他那些曾经生死与共却为国捐躯的战友们相比,能够把生命延续到全国解放,已经是人生的大幸;而胜利之后奢谈战功,那是对这些无名英雄、对死难烈士的亵渎。

今天,沧海桑田,中国人民***第四兵团的主要战将在父亲旗下已基本集结完毕。对于我来说,想从中挖宝,深入解读父亲的人生,已近乎奢望……

百年星光,当这些笑谈皆成往事,当这些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皆成古人,我不知道是否还会有来者,能够像父亲那样,发出长久而智慧的微笑!

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2年,毛泽东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小说《父辈的旗帜》 感 受 父 亲 试读结束。

章节 设置 手机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序:一代一代往下传 八一篇 感 受 父 亲 怜子也是大丈夫 红军父亲的遗嘱

设置X

保存取消

手机阅读X

手机扫码阅读